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结语

结语

多年的结语考古发掘与研究,逐步建立起一条比较完整的结语证据链,证明陶寺城址即为传说中的结语尧都。陶寺出土的结语圭表表明陶寺文化已经存在地中的概念,陶寺文化的结语社会已经进入到国家形态,因而陶寺城址为地中之都,结语陶寺文化为中土之国,结语此乃最早的结语中国。而陶寺地中之都系尧王族首创,结语故而尧立中国。结语陶寺经过4000多年的结语风风雨雨,所留下的结语并不仅仅是一片埋没于黄土之下的废墟,而是结语我们中华儿女世世代代所知晓和守护的精神文化,我们在这片黄土地上耕作、结语繁衍,结语离不开最早中国所流传下来的天文历法、世界观、宇宙观。天地之和、人文之和出于此,天下之中出于此,中国之概念出于此,中华文明核心形成于此!一、崇山“祖山”陶寺遗址背靠崇山主峰,此山为临汾盆地周边最高峰,海拔1493米,山形犹如端坐的巨人,显然是陶寺城址背靠的“祖山”。陶寺观象台东5号缝观测崇山主峰日切,标定了2月28日春季重大祭祀节日和10月15日秋季重要祭祀节日。陶寺观象台这种郊天祭日的礼制建筑,是都城必备的建筑要件之一。陶寺观象台的发现,印证了陶寺都城选址的唯一性。二、宫城宫城位于遗址的中部偏北。陶寺文化早期,宫殿区确立之后,首先用堑壕将宫殿区围护起来,平面长方形,南北约270米,东西4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方向225°。随着早期城址外城Q8和Q9的建设,宫殿区堑壕被填平并夯筑起宫墙,此时宫城出现,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目前已了解在宫城东北角、东南角各有一个结构复杂的曲尺形生土过道式角门。南墙偏东处有一座早期的礼仪性门址。三、微地貌与宇宙观方位陶寺城址作为都城,功能区划布局是按照陶寺文化的宇宙观来设计的。陶寺文化中期城址规划理念基于认知构图中的天、地、火、水、风、雷、山、泽八大要素方位。定位的原则类似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所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薄。”其中天地定位、风雷相搏是比较固定的宇宙观方位,即天位在东南、地位在西北、风位在正西、雷位在正东,而山泽、火水的位置选定,便有可能根据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的实际地貌环境来确定,将城址正南定为山位,将正北定为泽位,西南定为火位,东北定为水位。这说明,陶寺城址选址的初衷,便考虑到微地貌环境符合陶寺文化对于都城宇宙方位的设计要求。陶寺成为都城选址的不二之选。在陶寺人的头脑中,符合宇宙观方位的都城规划设计,顺应宇宙的自然与超自然的法则,是确定都城与政权长治久安的根本精神保障,同时也是王权的正统中心地位与等级制度合法性的理论依据。四、泽中方丘社坛陶寺的地坛位于城址外北部偏西,处于多水环境。早期始建,中期扩建,二者保存都很差。中晚期之际曾大规模破坏。晚期偏晚曾经修复扩建,面积约1400平方米,呈方形,因此是泽中之方丘,用于祭祀地祇。大地乃万物承载,五谷孕育之壤,江山社稷之根,是历代君王必祭的大神。根据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地属阴,居北,形方。故而国都的祭地礼制建筑多在国都之北郊。《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云:“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燮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泽中之方丘同时也是国之社坛。《礼记•郊特牲》曰:“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雷霤,而国主社,示本也。”家主中霤是指各家居室中央柱,作为家室或宫室的小土地神的象征。而国家的社神则依附于社坛的社主。如果家室中土地神中霤是木柱的话,国社上的社主很可能也是木柱。《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云:“设其社稷之谴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陶寺泽中之方丘上,曾发现过三个呈品字形分布的柱洞,不可能支撑屋顶,所以应当是露天的接受霜露风雨的方坛,而柱洞原本用于竖立木柱社主的,也就是《大司徒》所谓的“田主”。五、礼乐陶寺早期贵族墓葬中出土有石磬、土鼓、鼍鼓,居住址出土有陶埙和陶铃,中期元首墓IIM22随葬1件木胎髹漆柷,晚期小墓中出土过铜铃,这些大致构成了陶寺文化的礼乐器组合。至于琴、瑟、笙、箫以丝竹匏为材质,在考古遗存中难以保留,所以没有证据。大致可以这样认为,陶寺早、中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礼乐制度,大体上可以同文献记载的尧舜时期的礼乐八音组合相对应,至少具备了金、石、土、革、木五音。对后来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朱书陶文证尧都上个世纪在陶寺宫城范围内发掘出土陶寺晚期朱书扁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与讨论。罗琨先生释读为“昜文”,即“明文”,与尧有关。冯时先生先主张释为“文命”,同夏禹有关;后又释为“文邑”,同夏启有关。何驽将博士陶寺扁壶朱书释为“文尧”二字。“尧”的构型由◇“土”与“人”构成。圆角方形的◇“土”,既象形的陶寺城址,又象形建筑城墙与宫殿的夯土板块。◇“土”与“人”之间的“—”,是指示夯土板块建筑的城址在“人”的头顶上。表现的是黄土塬地貌,人站在冲沟里,城在头顶上。引申意为“在黄土高原上用夯土板块所建筑的大城”称为“尧”,用以命名营建这座大城的杰出领袖即为“尧”。陶寺城址是黄土高原上唯一一座用夯土板块建造的都邑性大城。因此,扁壶上的朱书应是“文尧”二字,这无疑可作为陶寺城址为尧都的文字自证。古文字学家葛英会先生认同“文尧”这一释读。2006年,陶寺宫殿区晚期基址发掘时,又出土一片扁壶残片,内侧用朱砂写着“尧”字的下半部“人”字,尽管残缺较甚,但仍能看出大概。七、中期王墓IIM22器物1、玉兽面此类玉兽面多产自江汉平原肖家屋脊文化(距今4300~3900年)。其狰狞的面目、夸张的双角,表明这类兽面神格很接近传说中的兵主战神“蚩尤”。陶寺IIM22出土的一对“蚩尤”神像,大概也是作为兵主神像“进口”或接受“国礼”得到的。2、漆木盆架IIM22:17漆木脸盆架应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家具实例,对于中国古代家具起源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4100年前陶寺王室宫廷生活的精致化与高大上。3、豮豕之牙与尧舜上政陶寺中期元首墓IIM22头端墓壁上,以公猪下颌骨为对称轴,左右各摆3柄带彩漆木把的玉石钺(玉兵)。公猪下颌骨上的獠牙出土时已残断,虽不知是生前还是下葬时被刻意掰断,总之是损坏獠牙的公猪下颌骨。这与《周易·大畜》正义的解释暗合符节。至于是否是去了势的公猪,尚无考古研究成果可借鉴。但至少可以从拔除公猪獠牙的角度来理解它的深刻意义。IIM22的“豮豕之牙”,象征“成而不用”,不战而屈人之兵文德治国的“上政”理念,与朱书扁壶“文尧”二字,对帝尧文德的颂扬,不谋而合。4、弓矢“成而不用”,以伏天下IIM22墓壁东挂着5组去杆的鹿角磨制的三棱箭镞,西侧摆放一张折断的木胎黑漆弓。这些箭镞均被去杆,箭镞锋端多数被折断与同样被折断的漆木弓一起下葬,可能表达“毁器葬”的哀悼观念。与“豮豕之牙”共同营造弓矢“成而不用”,以伏天下的上政理念。八、祭天祭地礼制建筑陶寺城址祭祀天、地的重大礼制建筑区分别在中期城址东部小城内和城址外西北部,分别占据着“天位”和“地位”。包括最早的观象台、阴阳合历等。陶寺观象祭祀台—世界最早的观象台2003—2005年发现,是世间上最早的观象台,距今4100—4000年。该遗迹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部,以南城墙Q6为依托,面向东南,平面呈大半圆形。整个建筑由弧形外环道和弧形台基基础构成。外环道直径约60米,总面积约为1740平方米。台基直径约40米,面积约1001平方米。台基基础自东向西可分三层。第一层呈月牙形状,由夯土版块组成,包护着生土半月台基芯。第二层呈半环状,东西两端接在城墙Q6上。第三层台基呈半圆形,为观象台的核心部分,由夯土挡土墙和13个夯土观测柱缝及台基芯构成。观测点位于第三层生土台基芯中部。经解剖,观测点的夯土遗迹共有四道同心圆。中心圆25、第二圈42、第三圈86、最外圈145、观测点基础残深26厘米。经实地观测与研究得知,观象系统由观测点、观测缝、崇山山包与日出相切点构成,可观测出20个节气。观象台的功能是集观象、授时、祭祀于一身。这一成果得到绝大多数天文、史学和历法专家的肯定。阴阳合历推测陶寺晚期小墓M11出土的29齿铜朔望月小轮,说明每月有29.53059个平太阳日,表明陶寺很可能存在太阴历。朔望月小轮除了用于象征月相周期功能之外,更有可能用于阴阳合历的配制。比如29齿朔望月小轮和30齿望月大轮,分别与30齿和31日太阳历大日轮相配,即可制定出阴阳合历。这与《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记载十分吻合。陶寺文化阴阳合历(日历)的配制类似玛雅占卜历法的配制方法,由彼此啮合旋转的轮来配合。不同的是陶寺文化的阴阳合历(日历)需要大小朔望月轮、大小日轮等四个轮来配合使用。九、圭表—世界最早的圭表早期二类大贵族墓葬30座,墓圹长2.5、宽2米左右,有葬具。随葬器物20~40件左右。器物组合与王墓多数类同,但是缺少龙盘、鼍鼓、石磬等重器。圭尺是与立表配套使用的。虽然IIM22没有随葬立表,但是陶寺早期王族墓地二类大贵族墓M2200出土一件红彩木质立表,原高225厘米,插入地下25厘米(即1陶寺尺),地表以上八尺,暗示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都使用圭表测影技术。M2200立表为木质,通身涂朱(可能是朱砂),一头尖,用时插于地下,一头平,用于立表测量。十、最早的铜铃陶寺M3296系陶寺早期王族墓地内,晚期下葬的三类墓。该墓除了随葬于墓主腰际的铜铃外,无任何其他随葬品。该铜铃出土时缺失铃舌,铜铃无法发声,因此暗示墓主并非铜铃原有的主人。铜铃是如何落入该墓主的手中,背后曲折的故事已不得而知。十一、尧时四岳官僚《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陶寺早期和中期的中型贵族墓葬,可能是官僚墓葬,其中包括农官、天文官等。其早期贵族墓葬随葬的玉石圭,是官僚委任的凭信。十二、最早“中国”本义陶寺文化地中观念与国家社会在陶寺遗址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陶寺遗址完美地诠释了本初“中国”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由于“王者居中”的意识形态,决定了王都应建于地中,这才有了《五帝本纪》《集解》刘熙的说法“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字就是圭尺的摩写。殷墟卜辞中屡见“王立中”记载,就是王或王委派天文官进行圭表测量。十三、尧舜之族尧与舜究竟是一位伟人,还是一个族群,尚不清楚,但是曾经作为尧都统治者的样貌,我们可以依靠现有的科技手段进行复原,让人们跨越四千年的时空,看到我们的祖先。这尊人物塑像,是根据陶寺遗址IIM22王级大墓墓主人的标本复原的。这一时期,陶寺的经济、文化已发展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都城、王权制度已经建立,人们生活趋于相对稳定与安康。我们所展示的龙盘即出土于陶寺遗址。可以说这里是龙文化的家园,是华夏龙的传人之源头。

分享到: